歌曲排行哪个好?

带货达人网 2023-10-03 12:42 编辑:admin 89阅读

歌曲排行哪个好?

歌曲最新排行:《万疆》《放空》《 New boy 》《星辰大海》《来迟》《自月光与朱砂痣》《目及皆是你》《气象站台》《别错过》《解药》《TA》《落日与晚风》《大风吹》《失眠的夜》《潮汐》《目娱自乐》《奔赴星空》《let me down slowly》《慢热》《执迷不悟》《错位时空》《金玉良缘》《雾里》《STAY》《银河与星斗》《叹》《四季予你》《怕来者不是你》《热爱105C的你》《骁》《Ring Ring Ring 》《时光背面的我》《我想要》《时光洪流》《不如》《执迷不悟》《你的眼睛像星星》《穷叉叉》《海底》《你头顶的风》《自愈》《一路生花》《我们俩》扮贺《南半球与北海道》《茫》《假面舞会》《百年孤寂》

点击海量经典音乐合集下载(含车载音乐/流行音乐/纯音乐/dj歌曲/粤语歌曲/经典老歌/婚礼歌曲/儿童歌曲等)

链接:

提取码:6789

经典100首老歌热度排行:⒈大海(张雨生)⒉ 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裘海正)⒊ 朋友 (谭咏麟)⒋ 回家 (王杰)⒌ 朋友别哭 (吕方)⒍ 飘雪 (陈慧娴)⒎ 你的样子 (罗大佑)⒏ 千千阙歌 (陈慧娴)⒐ 一生爱你千百回 (梅艳芳)⒑女人花 (梅艳芳)⒒ 七天七世纪 (李天华)⒓ 白月光 (张信哲)⒔ 屋顶 (吴宗宪)⒕ 吻别 (张学友)⒖ 红日 (李克勤)⒗ 情人 (杜德伟)⒘ 爱你 (郭富城)⒙最浪漫的事 (赵咏华)⒚ 一剪梅 (张明敏)⒛ 回家橡知 (顺子)21. 水手 (郑智化)22. 梁祝 (吴奇隆)23. 死不了 (任贤齐)24. 稻草人 (林志颖)25. 上海滩 (叶丽仪)26. 爱 (小虎队)27. 昨日重现 (高胜美)28. 情人 (beyond)29.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张学友)30. 情人 (刀郎)31.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孟庭苇)32. 童年 (罗大佑)33. 感恩的心 (欧阳菲菲)34. 大约在冬季 (齐秦)35.如果这都不算爱(张学友)36. 铁血丹心 (罗文)37.祝你一路顺风(吴奇隆)38. 野百合也有春天 (罗大佑)39. 精忠报国 (屠梁缺消洪刚)40. 漫步人生路 (邓丽君)41. 别怕我伤心 (张信哲)42. 爱如潮水 (张信哲)43. 明天会更好 (罗大佑)44. 爱要怎么说出口 (赵传)45. 一生何求 (陈百强)46. 生日快乐 (伊能静)47. 味道 (辛晓琪)48. 为爱痴狂 (刘若英)49.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50. 沧海一声笑 (许冠杰)

歌曲带给人们的是全方位的听觉享受,优美的旋律使人能够产生高尚的想法,丰富人类的感情,促进他们理解人类情感的深邃内涵,达到心灵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契合。歌曲深深地扎根,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是人们用来陶冶情操的方式。

动嫂是做什么工作的?

动嫂就是动车上的乘务员,一般都是指已婚女性。

高铁乘务员主要工作有:

1、每到一个站就要报站保证旅客知道旅途到站信息。

2、每到一个站都要对车厢的垃圾进行清扫,给旅客带来干净整洁的环境

3、在旅客饥基上车前要检查每一个人的票防止有人错乘或无票登车。

4、帮旅客拿行李,当列车出发后还要整理行李,防止行带誉李从行李架上掉下来,防止旅客受伤。

5、维护车内公共秩序,并协助乘警保障旅客旅行安全。

6、检查消防器材是否齐全、定位、有效。

7、面向旅客放行方向立正姿蠢肢段势在车门口迎接旅客,遇高站台不得背向站在两车连接处。

内容来源: 本文转 载自古典古少侠。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 | 金木研 值班编辑 | 少将 第 6784 篇深度好文:8601字 | 15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如果把时间倒者轿高退回2022年1月1日,你有多大概率能猜中这半年发生的事情?

一个金融中心,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停摆;

俄乌战争,导致大量外资开始迁移,大量的低端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

年初,大厂开始不断裁员、优化员工。接着校招停滞;

东方甄选的董老师,用双语卖牛排结果大火,刘畊宏带大家跳舞,火遍了抖音。

相信你也意识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完全变了。

过去3-5年,或者过去10年,那个清晰的、明确的、稳定的,而且是线性发展的职场完全崩塌了。

从今年开始魔幻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企业靠不住、专业跟不上、创业活不了、投资跌不停。我们已进入一个模糊、变化、不确定的自我生涯。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重要,互联网寒冬、不确定时代,两三年前有人就开始讲了。但其实这就像池塘效应。池塘里莲叶每天增长一倍,2片、4片,你无所谓,一直到第16天,它有半个池塘那么大,你都觉得无所谓。等到第17天,却发现整个池塘都满了,你才发现已经挤到自己的空间。

现在这个“莲叶”已经长到你身边,需要你尽早做出改变。

那么在这个清晰、明确、稳定的职场“已死”的时代,该怎么办?职场人未来几年的发展,在哪里呢?

一、改变之下的底层逻辑

未来几年,职业世界面临这3大改变:首尺

1.内卷不靠谱,拼智能和服务

以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经济时代,靠的是“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赚别人赚不了的钱”,但在机器能替代人类做大部分的体力工作的时代,“吃苦”这件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举个例子,美国1980年-2015年,将近35年期间,整个美国的整体的GDP涨了两倍,但是美国人的收入中位数没有变过。

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人都努力,但是挣不回来原来的钱,钱被一小部分头部的人挣走了。那么被谁挣走了?

首先,美国过去35年,机械化、智能化大量提升,一个工厂三四个人就可以运营,原来在里面可以通过付出努力赚到的钱,越来越赚不着了。

其次,美国高管的工资比普通人的工资原来只差7-15倍,现在差的是30倍,最离谱有两百多倍。也就是说,钱越来越被高层的人赚走,普通人赚不着。

美国的过去,大概率就是中国未来二三十年要经历的。只有3种人,真正在过去30年美国的经济发展中挣到过钱。

第一种人是智能+产品,也就是在每一个垂直领域做大数据智能的人。

比如,亚马逊、Uber、Airbnb,他们是赚到了钱的。智能化是整个行业无可躲避的方向。但是这其实不是普通人能干的。

如果你今天还是个大学生、高中生,我建议你AllIN人工智能,但如果你已经二十七八岁,就要慎重考虑了。

第二种人是组织+管理。只要有人类社会在,组织就永远不会变。

24-30岁的人,你要咬牙干到这个组织的中高层,尤其高层。因为这样你可以做真正重要的决策。

但是中层会过得越来越难,因为上传下达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未来的企业很有可能就是几个高层,很少的中层和一堆的基层,但基层的收入是没有提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大厂裁员。裁中层比较狠,因为收入很高,但是贡献越来越低。

第三种人进入服务领域,用自己的情绪来服务大家。

今天在北京一个育儿嫂一个月25000,供不应求,老人院的护理,他们的工资都提高了两倍、三倍。再比如,直播带货、生涯规划师、律师、康复科大夫、药剂师、心理咨询师,这些领域都是服务业。

服务业大面积的提升,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出现,将会是一个极其清晰的状况。它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除了有功能价值,必须得有情绪价值,这就需要你特别热爱你干的这件事儿。

有个哥伦比亚大学市场营销系的纽约姑娘,毕业后喜欢服装行业,就应聘进入了VOGUE的市场营销部,后来因为疫情被公司裁员了。她帆羡喜欢做厨师,就花了半年时间练习厨艺。再加上她是市场营销出身,很懂如何包装和传播自己。所以,她会在社交平台贴上自己做的菜的美照和视频。

最近突然爆火,是因为她在一个纽约夫人的家里帮别人做菜,从早上6点25分开始到晚上23点25分,累计工作17个小时。

有网友评论,私人厨师准备个三餐这么忙吗?她说,对啊,这位富豪每到纽约来度假,我就会给他们服务三天,能拿到8000美金。

结果评论区一阵欢呼,这也太爽了!她还补了一句,我一年中平均每个月收入2万多美金,妥妥的凡尔赛。

所以,未来如果你在拥有一门手艺的基础上,还有一群热情拥护自己的粉丝,你的个人收入会有极好的保障。

这其实是这个时代给予每个人的大机会。像老师、厨师、咨询师、健身教练、瑜伽教练,都可以尝试成为超级个体,最近的刘畊宏、董宇辉就是最好的例子。

未来每一个人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我有机会进入第三产业,我的手艺是什么?喜欢我的粉丝在哪里?如何找到和触达这群人?这是第一个大红利,单靠努力没有用,你要知道自己的新技能。

2.企业不靠谱,个人要走自己的路

在你父母那个年代,他们会认为企业是非常稳定的,他们很难想象一个企业会突然垮掉,而企业会倒闭在今天已成为常识。

罗大佑有首歌叫《鹿港小镇》,歌词中唱到“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讲述的是小镇青年第一次脱离家族和朋友圈,一个人来到大城市、陌生社会首次体验到的孤独感和迷茫,这种体验的学名叫“现代社会人的原子化”。其实,现在职场人也是原子化的,所依附的企业明天可能就会倒掉,所在的项目可能会被集体裁员。

有的同学说自己在大厂干了5年,从来没有见过晚上9点之前的天空,除了工作,没有任何别的爱好。自己的事业被解散那天,她就进入了一种原子状态,不知道下一个依附的点是什么。

所以,个人的职业原子化时代已经出现了。大家都没有可以站得稳的地方,所有地方都是浮冰,所有组织都在融化,所有项目都在变动。人必须重新回到大海上,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你应该转变思路,当你被原子化后,你的职业生涯应该更大或者更小。什么意思?

“更大”是指你得以大行业的视角去看。比如你是产品经理,那你应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产品、为谁做、适合做什么?

“更小”是指你不能单纯地去搞钱,因为现在已经卷不动了。你需要去观察什么是自己能干的?什么是干个三五年,还不会烦的,会始终热爱的?

这两个问题,在企业中的个人或许从来都没有想过,基本都是老大让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是业务升级就是赚钱。

过去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就像是爬山,有明确的峰顶和稳定的路线图,自己只需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今天的职业有点像滑雪,所有地方都不稳定,也没有明确路线,有坡的地方才可以浪一下,你得自己选路。

滑雪最重要的不是爬坡,而是从始至终都要保持好重心。

当下企业(营盘)不再稳定,作为流水的兵,你得保护好自己,不再攀峰,而是学会滑雪。大方向变了,你就得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规划不靠谱,快速应变更重要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张老俞的照片。如果提到爱惜羽毛,老俞绝对算一个。当年《奇葩说》、《令人心动的Offer》找他,他都婉拒了。

但谁也没想到,2022年,老俞开始做直播带货了。你也很难想象,俞老师会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说“新东方的米我都闻到香味儿了”。

这里我不是嘲笑他,而是深感敬佩。

东方甄选的直播带货这几天爆火了,他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太不容易了。

所以,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人可以规划到未来,所有的规划变得越来越不值。

不仅是新东方,其实比新东方体量更大的奈飞也有点懵。他们拍出过《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等大爆款,我们都以为他们有了大数据的积累后,能提炼出拍爆款内容的方法论。

但事实上,奈飞的结论是他们也不知道用户到底喜欢看什么,这也是为什么《绝命毒师》都是先拍一季,如果效果好才会继续投入人财物去拍,这是所有美剧的逻辑。

这也是整个未来时代的逻辑:放弃预测,全力去做好适应和应变。

这段时间很多人来问我高考报名咨询,有家长来问我说:“古典老师,我的孩子该怎么选专业,我觉得孩子的数学比较好,所以我应该让他报统计学本科,然后硕士报金融,或者报精算……另外一个方向是生物工程,这个方向好,他毕业以后也可以做这个。”

我说:“你说的这些都对。但是今天我建议你一定要思考一件事情,你的孩子在哪儿能持续地适应。”

因为,今天的所有预测在他大四那一年都有可能完全被推翻。

如果这个孩子一直都盯着精算师目标,打算大学苦读几年,毕业就去做精算师。一旦精算师这个行业发生改变,他的人生就彻底垮掉,他的职业生涯就会直接“死”在大四。

如果说,这个小朋友喜欢数学,也喜欢生物,那么他的努力就不仅仅为了毕业后能拿到个结果,他只要爱这个事,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可以动态调整目标。

所以,不能再去做这种叫“刻舟求剑式”的预测了,必须得让自己在一个喜欢的领域不断的应变和迭代。

二、什么是真正的超级个体?

前面讲了未来3年,职业世界的趋势,那我们怎么样可以自我进化来适应这个世界呢?

——成为超级个体。

超级个体是未来三年的生存底线。请注意,它绝不是一个赚钱发展的趋势,而是一个生存底线,人人都需要成为超级个体。有人说超级个体不就是个人IP、超级个体户吗?那种一个人带货好几千万的。

是,也不是。

首先这些人肯定是超级个体,但我觉得这些人太少,可能前5%的人会赚到钱,1%的人成为一个大IP,讲这个并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要讨论的是,另外百分之八九十的职场人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给你三个策略,请收好。

1.普通人做零件,超级个体做闭环。

什么叫普通人做零件?

你看一个普通人他是如何工作的:首先,老大会给一份工作,告诉你,你的工作KPI、工作流程,同时,每月考核。这是过去大部分人的工作状态。

但是,客户天天在变,市场天天在变,流程每天也都在变。而流程的一端连着客户,另一端连着钱。

为什么很多人的职业发展出问题?就是因为流程突然变了。

今天你习惯电销、习惯线下授课,突然要线上授课,但是你不知道该怎么录短视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直播,面对摄像机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讲,所以如果只是定了KPI,就一定会出问题。

那么作为一个超级个体,该如何“进化”?

首先要搞明白事。

以个人发展共读会产品经理水水同学为例,刚开始,水水同学是做产品教研,当她把教研做明白,开始思考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对产品更好。

她发现如果没有持续地去运营和触及用户,没有人去推进交作业和互动讨论的话,再好的产品也就是一本书,没什么看头。于是她慢慢切换到用户运营这个角度。这个时候她既会做教研,又会做运营。

后来她发现,如果这个项目没人来,也没戏!她又开始去前端做增长。我们一起做了很多职业课,在这些课程中,思考如何拓展。

既可以做增长,又可以做转化,还可以做运营,也可以做教研,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小项目做好,就可以去做更多的大项目。做得越来越多,她开始在整个链条中间做得越来越顺。后来当水水提出想做一个共读会这样的项目的时候,我就说“那我们一起来合作,你来做我的联合创始人。”

搞明白项目以后,我们要搞明白人。

超级个体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齿轮在工作,而是以用户价值为核心,不断地拓展自己的业务。得到里很多编辑也是这样。早期的时候,我的编辑就只会帮我改文章和上线发文章。

我说,你不能只发文章,那永远只是编辑。你应该开始学写作,当你可以学会写作的时候,你的价值链就往前走了一段。

她花了几年时间学会写作,后来,变成了第二作者。向专业人士前进了一步。之后她只要跟人聊天儿,就能够把对方的内容变成专栏,又前进了一步。

再然后自己成立了一个小工作室,跟各种知识大咖合作。这样一来,她就拥有了从找大咖、做策划、做内容、到出版上线的一条完整路径。

如果再往前走,她还可以一起去找到更多的知识平台,支撑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有人会说,这不就是U盘型人才吗?

其实不对,U盘型人才有一个bug,如果你的U盘持续不更新,内容就停滞了,或者接口不匹配,无法对接,你还是没有获得链条。

其实这应该叫榕树型人才。

榕树非常神奇,它可以独木成林,怎么长的呢?

首先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长出一根主干。然后向四周铺开,它的枝干下面会掉下来一些须根。有些须根下面有人走动,根须就无法落地,只能停止发芽。但只要土壤肥沃并且没人走动,它就能逐渐生长出新的枝干,有了这个好的供应链,它就会形成第二棵树。

所以榕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它会慢慢地占据这个领域里面最肥沃的土壤,在最好的土壤里面长出一片林子。超级个体就是这样,他不是U盘型成长,而是站在一个专业领域,有一技之长,沿着产业链上下辐射,长出自己新的职业生涯来。

我个人,尤其在今年这个光景,极其反对你出去做自由职业。

因为经济环境真的不是那么景气,大伙儿没钱你靠什么赚钱?用这种方式个体完全可以以一种自我生长、自我创业的方式在组织里面野蛮生长。你会往一些有高价值的地方不断的伸出你的须,然后往下落,看有天赋,有需求,赶紧成一个柱根。然后,慢慢地独木成林。

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做编辑,做资深编辑,做老编辑;做销售,做老销售;做教研,做老教研,做资深教研。

这个路径是有问题的,一旦这个梯子被撤走,你就直接在原地,所以你必须得独木成林。真正的超级个体它是能够自己创造选项的。

有人认为只要是超级个体就应该单干,我特别反对。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特别喜欢的万维钢。他是一个云盘型人才,上游是整个美国畅销书的出版界,永远不会枯竭。他的下游是得到和很多热爱他的粉丝。

他把自己慢慢地卡在了一个产业链中间,让自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你只要能找到上线的合作对象,把自己嵌到一个非常有活力的链条里,你也是超级个体。而且我认为这样的难度更小,更适合普通人玩。

2.π型而不是T型

我们中国人很早就被外企教育说要做个T型人才。但我想说,不对!超级个体不能做T型,要做π型人才。

什么叫T型人才呢?横的这一杠叫做通用能力,中间一竖叫专业能力。当你是个T型人才,好处就是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深度,是钉入某一个领域。

但在一个变化的职场中间,T型人因为钉在那里反而很不稳定。

比如你做内燃机开发,现在全中国都在用电池,你的投入就没价值了。另一种可能就是你刚大学毕业做会计很精神,做到一个阶段,有时候是你没有热情想换,有时候是组织想换。但T型人才的问题是他除了做管理走这一横和做专业走这一竖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性去做职业的变化,这是非常危险的。

那什么是最好的人才呢?π型人才,除了这一横一竖以外,你还得有一个小勾儿,就是热情技能。

前面说过了,如果你既不做专家又不做管理,你可以做一个好的服务者,好的服务者需要什么呢?需要一门手艺,需要一份热爱和情绪以及一群受众。

这意味着π技能有三个。

第一,你有没有一门特别热爱的手艺,做的比别人好,叫热情技能。

可以是咨询,可以是讲课,可以是培训,可以是写作,可以是服务,可以是整理家居,可以整一切的事情,甚至可以在朋友圈聊天。

第二,你有没有一个持续的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让自己可以找到热情和情绪的部分。

刘畊宏可能设计了无数个方式,从中找一个能火的。新东方直播间的老师,可能设置了无数个方式卖牛肉,找到这么一个可以让大家听。所以你需要很多的时间、机会和方式去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机会。

第三,你有没有一门技能,即使它不能帮你带来迅速的收益,但是可以让自己获得内在平衡。

也就是说你单脚站着很不稳,但是你总有一个东西,可能是写作,可能是沟通,可能是你自己有一个新的社群和社区,让自己在工作之外有一个休息的地方。

我们共读会就有伙伴分享了带娃一起读《小狗钱钱》的故事,旁边妈妈就说你能帮我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吗?于是她获得一个可以教孩子读书的阅读教练的身份,你看所有这些机会都是通过π型的技能来的。

请注意π型的技能,因为很个性化,而且源于你的内在动机,往往企业不会教这个东西,因为它太独特了。

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变化时代的超级个体,你必须得从T型人才成为π型人才——它让你在不爽的时候可以度过情绪的爽感;让你在想转行的时候有机会找到一个新的切口;让你持续有一个热情技能。

3.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式

找到自己热爱事情的方式,要跟普通人不一样。

过去十年做职业规划基本是这样:

“老师,我要做职业规划。”“来,请你先了解市面上的职业,调研你的行业,分析你所有的机会,然后选一个你适合的。”

这个逻辑你说对吗?对,也不对。在稳定的职业世界是对的,因为职业就这么几款:内容运营、学员服务和策划,你可以做个选择。

但到今天你会发现,职业变化非常的快。

比如在共读会里,我们一年有一百多万字的产出,每天都有内容,也有学员的互动,根本说不清楚是在做内容还是在做活动。这时就很难用筛选法来找到热爱的工作。

怎么办呢?更好的方式就是带着你的热情、情绪、技能和内容,不断地向外输出。

当你可以持续的向外发光,你就不再是一个拿着手电筒去找目标的绝缘体,而是成为一个发光体,喜欢你的人自然就会过来。

比如“东方甄选”,他们是唯一没有在抖音直播间投放流量的人。他们觉得,我就是要找到更多爱我的人。

其实共读会到今天也是如此,我们很少去做投放推广。你喜欢就来,我们努力产出内容,让更多爱我们的人更爱我们。而不再是寻找陌生人,快速把他们转换成为我的客户,这在一个变化时代是没有机会的。

所以,在这个时代,与其拿光照到外面去找一个好机会,不如拿光照着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

三、2022年,我建议你要做的3件事

接下来讲未来3年的打法:

1.如果你在30岁,尽快的开始思考能力转型,先续命再说。

一定要记住,如果你是30+,请你尽快的完成技能转型。

因为大部分人体力极限就是35岁。30岁开始,你的体力、精力、注意力都在直线下降,你再也不能通过熬工作时间来增加竞争力了。

真正的35岁危机其实出现是在30岁,30岁时用体力完成当下工作的同时,还有余力去做探索。到35岁时工作完成就已经很困难,什么都不想干了。

2.搭建一头非常稳定,一头非常浪,中间全无的杠铃策略。

有人问40+,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我的建议就不是完成技能转型了,而是用杠铃策略搭建一个抗风险模型。

首先配置一个极其稳定的职业。比如在国企上班,可以用80%的时间完成80分。然后把其余的时间配置到杠铃的另外一头,在3-4个小领域中间各自的去投一个时间。

可以试试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师、培训师等,但不要投入太多,也不要在第一个机会就确定,先用一两个月时间尝试。

很少有人会第一次就遇到自己喜欢的事儿,至少需要两三次。稳固的部分要极度的稳定,尝试的那边要非常的浪,中间的部分,不要做任何对组织没价值,个人也不快乐的工作。放弃在老业务中卷,把精力投入到新业务。

比如,过去的IP是怎么做的?

卡夫卡,他的本职工作是个极其稳固的公务员,右边是写作,一个极高风险的工作。爱因斯坦,左边是极其稳固的专利局小职员,右边是非常激进的科学家。

刘慈欣,是一个上班摸鱼的国企员工,右边是非常冒险浪漫主义科幻作家。

当年明月,左边是极其无聊的海关职员,反而激发了他写出《明朝那些事》。

3.持续输出内容

我建议从今天就开始持续的思考和输出。

从今天开始做个人品牌、内容创作,你相信我两三年之后它会是你进入职业变化世界中的最大一笔启动资金。即使在三年以后你拿到了300万,你还是需要从头开始做内容。与其那时候亏钱做,还不如就在今天。反正也没什么收益,正好踏踏实实读一两本书,如果你真的遇到了机会,就没空好好读书了。

为什么要持续输出呢?

你想过没有,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如果你没有能够向外输出信息的能力,在一个信息社会你可能就没有存在过!

好多人为什么很痛苦,干了很久,不论好坏,你出来后,那个公司就跟你没关系了,这太可怕了。

人在信息社会要留下痕迹,必须得持续的输出。

四、写在最后

最后,分享一个最近很打动我的故事。

一个罗马尼亚的神学家,他当年读圣经时,看到里面有一段关于罗马经的表述,他深受感动,于是就写了一本《罗马经阅读手记》。

《罗马经》很短,只有三四千字,但他的这个手记却有十几万字,全是自己的个人体验。但是没有想到他这个笔记,慢慢比《罗马经》还要火,成为了神学必读的一本书。

当他去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举了一个奇妙的隐喻。

他说我就是一个在黑夜中间想爬到钟楼顶上看一看的那个人,因为路很黑,找不到楼梯和扶手,我就摸到了那个钟楼上面的钟绳。

然后我就沿着钟绳往上爬,摇了一下,结果钟声敲响了钟,而钟敲响了整个镇正在沉睡的人,于是所有的人都看向了钟楼。

我觉得这就是个体在知识时代,通过个人思想和个人体验放大自己的奇妙隐喻。其实所有的这个时代的人都是这样子的。

当你在茫茫的黑夜中间,大家都不理解你,但是你很想追寻一件事情,然后你就独自往上走。在走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因为你不断的学习,因为你的热爱,因为你的可能性,你去创造了一个声音出来。而这个声音,很可能就响彻了全世界,让很多人又回到你身边来,而这个过程也成就了你自己。

这就是在一个信息时代、服务时代中间,真正有可能产生的模式,也是超级个体产生的可能性。

所以,什么是超级个体?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每个人都应该重新基于内在的热情,拥抱全新的变化。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涯,不是以你父母的期待为核心,不完全是以组织的期待为核心,也不是以风口热门为核心。

而是以你的内在热情、全新变化和以自己的心为核心,去创造和定义自己的生涯,去创造选项,去成为一个发光体,让别人看见你。

我想这就是超级个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在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客运段动车队里,有一个“动嫂乘务组”,她们担当着吉林数虚到北京的高铁列车乘务工作薯滑燃。班组里的10名“动嫂”基本都是“80后”,平均年龄35岁,全部由已婚女性组成,乘务经验10年以上。张瑶 摄班让改组里的10名“动嫂”基本都是“80后”,平均年龄35岁,全部由已婚女性组成,乘务经验10年以上。

应该是这个吧,仅供参考。

很久不见的凤姐最近罕见露面,开直播与网友分享她在美国这么多源启年以来的生活经历,别人都以为她过得很幸福,听说她还被当地的大学录取了,简直是人雹逗如生赢家。

然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她说移民并不能解决一个人根本的经济状况,许多人来这里以后,社会地位没有提升,反而降低了。

比如国内的一指枯些富豪或官员,来到这里以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开美甲店之类的,做点小生意艰难度日,在社会上更是没有什么地位,常常被当地人看不起,与之前在国内相比起来,他们的身份地位确实降低了不少。

凤姐还说,在美国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甚至不如之前在中国的时候,其实人在哪里生活都一样,关键是自己有没有能力。

她为了这次出镜,认真地化妆20分钟,脸上抹了很厚的粉,真不容易啊!37岁的她,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了,还是单身一人,钱没赚到多少,仍嫁不出去,确实挺艰难的,感觉她后悔移民了!

内容来源: 本文转 载自古典古少侠。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 | 金木研 值班编辑 | 少将 第 6784 篇深度好文:8601字 | 15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如果把时间倒者轿高退回2022年1月1日,你有多大概率能猜中这半年发生的事情?

一个金融中心,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停摆;

俄乌战争,导致大量外资开始迁移,大量的低端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

年初,大厂开始不断裁员、优化员工。接着校招停滞;

东方甄选的董老师,用双语卖牛排结果大火,刘畊宏带大家跳舞,火遍了抖音。

相信你也意识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完全变了。

过去3-5年,或者过去10年,那个清晰的、明确的、稳定的,而且是线性发展的职场完全崩塌了。

从今年开始魔幻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企业靠不住、专业跟不上、创业活不了、投资跌不停。我们已进入一个模糊、变化、不确定的自我生涯。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重要,互联网寒冬、不确定时代,两三年前有人就开始讲了。但其实这就像池塘效应。池塘里莲叶每天增长一倍,2片、4片,你无所谓,一直到第16天,它有半个池塘那么大,你都觉得无所谓。等到第17天,却发现整个池塘都满了,你才发现已经挤到自己的空间。

现在这个“莲叶”已经长到你身边,需要你尽早做出改变。

那么在这个清晰、明确、稳定的职场“已死”的时代,该怎么办?职场人未来几年的发展,在哪里呢?

一、改变之下的底层逻辑

未来几年,职业世界面临这3大改变:首尺

1.内卷不靠谱,拼智能和服务

以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经济时代,靠的是“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赚别人赚不了的钱”,但在机器能替代人类做大部分的体力工作的时代,“吃苦”这件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举个例子,美国1980年-2015年,将近35年期间,整个美国的整体的GDP涨了两倍,但是美国人的收入中位数没有变过。

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人都努力,但是挣不回来原来的钱,钱被一小部分头部的人挣走了。那么被谁挣走了?

首先,美国过去35年,机械化、智能化大量提升,一个工厂三四个人就可以运营,原来在里面可以通过付出努力赚到的钱,越来越赚不着了。

其次,美国高管的工资比普通人的工资原来只差7-15倍,现在差的是30倍,最离谱有两百多倍。也就是说,钱越来越被高层的人赚走,普通人赚不着。

美国的过去,大概率就是中国未来二三十年要经历的。只有3种人,真正在过去30年美国的经济发展中挣到过钱。

第一种人是智能+产品,也就是在每一个垂直领域做大数据智能的人。

比如,亚马逊、Uber、Airbnb,他们是赚到了钱的。智能化是整个行业无可躲避的方向。但是这其实不是普通人能干的。

如果你今天还是个大学生、高中生,我建议你AllIN人工智能,但如果你已经二十七八岁,就要慎重考虑了。

第二种人是组织+管理。只要有人类社会在,组织就永远不会变。

24-30岁的人,你要咬牙干到这个组织的中高层,尤其高层。因为这样你可以做真正重要的决策。

但是中层会过得越来越难,因为上传下达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未来的企业很有可能就是几个高层,很少的中层和一堆的基层,但基层的收入是没有提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大厂裁员。裁中层比较狠,因为收入很高,但是贡献越来越低。

第三种人进入服务领域,用自己的情绪来服务大家。

今天在北京一个育儿嫂一个月25000,供不应求,老人院的护理,他们的工资都提高了两倍、三倍。再比如,直播带货、生涯规划师、律师、康复科大夫、药剂师、心理咨询师,这些领域都是服务业。

服务业大面积的提升,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出现,将会是一个极其清晰的状况。它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除了有功能价值,必须得有情绪价值,这就需要你特别热爱你干的这件事儿。

有个哥伦比亚大学市场营销系的纽约姑娘,毕业后喜欢服装行业,就应聘进入了VOGUE的市场营销部,后来因为疫情被公司裁员了。她帆羡喜欢做厨师,就花了半年时间练习厨艺。再加上她是市场营销出身,很懂如何包装和传播自己。所以,她会在社交平台贴上自己做的菜的美照和视频。

最近突然爆火,是因为她在一个纽约夫人的家里帮别人做菜,从早上6点25分开始到晚上23点25分,累计工作17个小时。

有网友评论,私人厨师准备个三餐这么忙吗?她说,对啊,这位富豪每到纽约来度假,我就会给他们服务三天,能拿到8000美金。

结果评论区一阵欢呼,这也太爽了!她还补了一句,我一年中平均每个月收入2万多美金,妥妥的凡尔赛。

所以,未来如果你在拥有一门手艺的基础上,还有一群热情拥护自己的粉丝,你的个人收入会有极好的保障。

这其实是这个时代给予每个人的大机会。像老师、厨师、咨询师、健身教练、瑜伽教练,都可以尝试成为超级个体,最近的刘畊宏、董宇辉就是最好的例子。

未来每一个人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我有机会进入第三产业,我的手艺是什么?喜欢我的粉丝在哪里?如何找到和触达这群人?这是第一个大红利,单靠努力没有用,你要知道自己的新技能。

2.企业不靠谱,个人要走自己的路

在你父母那个年代,他们会认为企业是非常稳定的,他们很难想象一个企业会突然垮掉,而企业会倒闭在今天已成为常识。

罗大佑有首歌叫《鹿港小镇》,歌词中唱到“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讲述的是小镇青年第一次脱离家族和朋友圈,一个人来到大城市、陌生社会首次体验到的孤独感和迷茫,这种体验的学名叫“现代社会人的原子化”。其实,现在职场人也是原子化的,所依附的企业明天可能就会倒掉,所在的项目可能会被集体裁员。

有的同学说自己在大厂干了5年,从来没有见过晚上9点之前的天空,除了工作,没有任何别的爱好。自己的事业被解散那天,她就进入了一种原子状态,不知道下一个依附的点是什么。

所以,个人的职业原子化时代已经出现了。大家都没有可以站得稳的地方,所有地方都是浮冰,所有组织都在融化,所有项目都在变动。人必须重新回到大海上,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你应该转变思路,当你被原子化后,你的职业生涯应该更大或者更小。什么意思?

“更大”是指你得以大行业的视角去看。比如你是产品经理,那你应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产品、为谁做、适合做什么?

“更小”是指你不能单纯地去搞钱,因为现在已经卷不动了。你需要去观察什么是自己能干的?什么是干个三五年,还不会烦的,会始终热爱的?

这两个问题,在企业中的个人或许从来都没有想过,基本都是老大让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是业务升级就是赚钱。

过去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就像是爬山,有明确的峰顶和稳定的路线图,自己只需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今天的职业有点像滑雪,所有地方都不稳定,也没有明确路线,有坡的地方才可以浪一下,你得自己选路。

滑雪最重要的不是爬坡,而是从始至终都要保持好重心。

当下企业(营盘)不再稳定,作为流水的兵,你得保护好自己,不再攀峰,而是学会滑雪。大方向变了,你就得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规划不靠谱,快速应变更重要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张老俞的照片。如果提到爱惜羽毛,老俞绝对算一个。当年《奇葩说》、《令人心动的Offer》找他,他都婉拒了。

但谁也没想到,2022年,老俞开始做直播带货了。你也很难想象,俞老师会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说“新东方的米我都闻到香味儿了”。

这里我不是嘲笑他,而是深感敬佩。

东方甄选的直播带货这几天爆火了,他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太不容易了。

所以,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人可以规划到未来,所有的规划变得越来越不值。

不仅是新东方,其实比新东方体量更大的奈飞也有点懵。他们拍出过《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等大爆款,我们都以为他们有了大数据的积累后,能提炼出拍爆款内容的方法论。

但事实上,奈飞的结论是他们也不知道用户到底喜欢看什么,这也是为什么《绝命毒师》都是先拍一季,如果效果好才会继续投入人财物去拍,这是所有美剧的逻辑。

这也是整个未来时代的逻辑:放弃预测,全力去做好适应和应变。

这段时间很多人来问我高考报名咨询,有家长来问我说:“古典老师,我的孩子该怎么选专业,我觉得孩子的数学比较好,所以我应该让他报统计学本科,然后硕士报金融,或者报精算……另外一个方向是生物工程,这个方向好,他毕业以后也可以做这个。”

我说:“你说的这些都对。但是今天我建议你一定要思考一件事情,你的孩子在哪儿能持续地适应。”

因为,今天的所有预测在他大四那一年都有可能完全被推翻。

如果这个孩子一直都盯着精算师目标,打算大学苦读几年,毕业就去做精算师。一旦精算师这个行业发生改变,他的人生就彻底垮掉,他的职业生涯就会直接“死”在大四。

如果说,这个小朋友喜欢数学,也喜欢生物,那么他的努力就不仅仅为了毕业后能拿到个结果,他只要爱这个事,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可以动态调整目标。

所以,不能再去做这种叫“刻舟求剑式”的预测了,必须得让自己在一个喜欢的领域不断的应变和迭代。

二、什么是真正的超级个体?

前面讲了未来3年,职业世界的趋势,那我们怎么样可以自我进化来适应这个世界呢?

——成为超级个体。

超级个体是未来三年的生存底线。请注意,它绝不是一个赚钱发展的趋势,而是一个生存底线,人人都需要成为超级个体。有人说超级个体不就是个人IP、超级个体户吗?那种一个人带货好几千万的。

是,也不是。

首先这些人肯定是超级个体,但我觉得这些人太少,可能前5%的人会赚到钱,1%的人成为一个大IP,讲这个并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要讨论的是,另外百分之八九十的职场人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给你三个策略,请收好。

1.普通人做零件,超级个体做闭环。

什么叫普通人做零件?

你看一个普通人他是如何工作的:首先,老大会给一份工作,告诉你,你的工作KPI、工作流程,同时,每月考核。这是过去大部分人的工作状态。

但是,客户天天在变,市场天天在变,流程每天也都在变。而流程的一端连着客户,另一端连着钱。

为什么很多人的职业发展出问题?就是因为流程突然变了。

今天你习惯电销、习惯线下授课,突然要线上授课,但是你不知道该怎么录短视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直播,面对摄像机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讲,所以如果只是定了KPI,就一定会出问题。

那么作为一个超级个体,该如何“进化”?

首先要搞明白事。

以个人发展共读会产品经理水水同学为例,刚开始,水水同学是做产品教研,当她把教研做明白,开始思考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对产品更好。

她发现如果没有持续地去运营和触及用户,没有人去推进交作业和互动讨论的话,再好的产品也就是一本书,没什么看头。于是她慢慢切换到用户运营这个角度。这个时候她既会做教研,又会做运营。

后来她发现,如果这个项目没人来,也没戏!她又开始去前端做增长。我们一起做了很多职业课,在这些课程中,思考如何拓展。

既可以做增长,又可以做转化,还可以做运营,也可以做教研,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小项目做好,就可以去做更多的大项目。做得越来越多,她开始在整个链条中间做得越来越顺。后来当水水提出想做一个共读会这样的项目的时候,我就说“那我们一起来合作,你来做我的联合创始人。”

搞明白项目以后,我们要搞明白人。

超级个体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齿轮在工作,而是以用户价值为核心,不断地拓展自己的业务。得到里很多编辑也是这样。早期的时候,我的编辑就只会帮我改文章和上线发文章。

我说,你不能只发文章,那永远只是编辑。你应该开始学写作,当你可以学会写作的时候,你的价值链就往前走了一段。

她花了几年时间学会写作,后来,变成了第二作者。向专业人士前进了一步。之后她只要跟人聊天儿,就能够把对方的内容变成专栏,又前进了一步。

再然后自己成立了一个小工作室,跟各种知识大咖合作。这样一来,她就拥有了从找大咖、做策划、做内容、到出版上线的一条完整路径。

如果再往前走,她还可以一起去找到更多的知识平台,支撑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有人会说,这不就是U盘型人才吗?

其实不对,U盘型人才有一个bug,如果你的U盘持续不更新,内容就停滞了,或者接口不匹配,无法对接,你还是没有获得链条。

其实这应该叫榕树型人才。

榕树非常神奇,它可以独木成林,怎么长的呢?

首先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长出一根主干。然后向四周铺开,它的枝干下面会掉下来一些须根。有些须根下面有人走动,根须就无法落地,只能停止发芽。但只要土壤肥沃并且没人走动,它就能逐渐生长出新的枝干,有了这个好的供应链,它就会形成第二棵树。

所以榕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它会慢慢地占据这个领域里面最肥沃的土壤,在最好的土壤里面长出一片林子。超级个体就是这样,他不是U盘型成长,而是站在一个专业领域,有一技之长,沿着产业链上下辐射,长出自己新的职业生涯来。

我个人,尤其在今年这个光景,极其反对你出去做自由职业。

因为经济环境真的不是那么景气,大伙儿没钱你靠什么赚钱?用这种方式个体完全可以以一种自我生长、自我创业的方式在组织里面野蛮生长。你会往一些有高价值的地方不断的伸出你的须,然后往下落,看有天赋,有需求,赶紧成一个柱根。然后,慢慢地独木成林。

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做编辑,做资深编辑,做老编辑;做销售,做老销售;做教研,做老教研,做资深教研。

这个路径是有问题的,一旦这个梯子被撤走,你就直接在原地,所以你必须得独木成林。真正的超级个体它是能够自己创造选项的。

有人认为只要是超级个体就应该单干,我特别反对。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特别喜欢的万维钢。他是一个云盘型人才,上游是整个美国畅销书的出版界,永远不会枯竭。他的下游是得到和很多热爱他的粉丝。

他把自己慢慢地卡在了一个产业链中间,让自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你只要能找到上线的合作对象,把自己嵌到一个非常有活力的链条里,你也是超级个体。而且我认为这样的难度更小,更适合普通人玩。

2.π型而不是T型

我们中国人很早就被外企教育说要做个T型人才。但我想说,不对!超级个体不能做T型,要做π型人才。

什么叫T型人才呢?横的这一杠叫做通用能力,中间一竖叫专业能力。当你是个T型人才,好处就是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深度,是钉入某一个领域。

但在一个变化的职场中间,T型人因为钉在那里反而很不稳定。

比如你做内燃机开发,现在全中国都在用电池,你的投入就没价值了。另一种可能就是你刚大学毕业做会计很精神,做到一个阶段,有时候是你没有热情想换,有时候是组织想换。但T型人才的问题是他除了做管理走这一横和做专业走这一竖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性去做职业的变化,这是非常危险的。

那什么是最好的人才呢?π型人才,除了这一横一竖以外,你还得有一个小勾儿,就是热情技能。

前面说过了,如果你既不做专家又不做管理,你可以做一个好的服务者,好的服务者需要什么呢?需要一门手艺,需要一份热爱和情绪以及一群受众。

这意味着π技能有三个。

第一,你有没有一门特别热爱的手艺,做的比别人好,叫热情技能。

可以是咨询,可以是讲课,可以是培训,可以是写作,可以是服务,可以是整理家居,可以整一切的事情,甚至可以在朋友圈聊天。

第二,你有没有一个持续的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让自己可以找到热情和情绪的部分。

刘畊宏可能设计了无数个方式,从中找一个能火的。新东方直播间的老师,可能设置了无数个方式卖牛肉,找到这么一个可以让大家听。所以你需要很多的时间、机会和方式去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机会。

第三,你有没有一门技能,即使它不能帮你带来迅速的收益,但是可以让自己获得内在平衡。

也就是说你单脚站着很不稳,但是你总有一个东西,可能是写作,可能是沟通,可能是你自己有一个新的社群和社区,让自己在工作之外有一个休息的地方。

我们共读会就有伙伴分享了带娃一起读《小狗钱钱》的故事,旁边妈妈就说你能帮我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吗?于是她获得一个可以教孩子读书的阅读教练的身份,你看所有这些机会都是通过π型的技能来的。

请注意π型的技能,因为很个性化,而且源于你的内在动机,往往企业不会教这个东西,因为它太独特了。

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变化时代的超级个体,你必须得从T型人才成为π型人才——它让你在不爽的时候可以度过情绪的爽感;让你在想转行的时候有机会找到一个新的切口;让你持续有一个热情技能。

3.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式

找到自己热爱事情的方式,要跟普通人不一样。

过去十年做职业规划基本是这样:

“老师,我要做职业规划。”“来,请你先了解市面上的职业,调研你的行业,分析你所有的机会,然后选一个你适合的。”

这个逻辑你说对吗?对,也不对。在稳定的职业世界是对的,因为职业就这么几款:内容运营、学员服务和策划,你可以做个选择。

但到今天你会发现,职业变化非常的快。

比如在共读会里,我们一年有一百多万字的产出,每天都有内容,也有学员的互动,根本说不清楚是在做内容还是在做活动。这时就很难用筛选法来找到热爱的工作。

怎么办呢?更好的方式就是带着你的热情、情绪、技能和内容,不断地向外输出。

当你可以持续的向外发光,你就不再是一个拿着手电筒去找目标的绝缘体,而是成为一个发光体,喜欢你的人自然就会过来。

比如“东方甄选”,他们是唯一没有在抖音直播间投放流量的人。他们觉得,我就是要找到更多爱我的人。

其实共读会到今天也是如此,我们很少去做投放推广。你喜欢就来,我们努力产出内容,让更多爱我们的人更爱我们。而不再是寻找陌生人,快速把他们转换成为我的客户,这在一个变化时代是没有机会的。

所以,在这个时代,与其拿光照到外面去找一个好机会,不如拿光照着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

三、2022年,我建议你要做的3件事

接下来讲未来3年的打法:

1.如果你在30岁,尽快的开始思考能力转型,先续命再说。

一定要记住,如果你是30+,请你尽快的完成技能转型。

因为大部分人体力极限就是35岁。30岁开始,你的体力、精力、注意力都在直线下降,你再也不能通过熬工作时间来增加竞争力了。

真正的35岁危机其实出现是在30岁,30岁时用体力完成当下工作的同时,还有余力去做探索。到35岁时工作完成就已经很困难,什么都不想干了。

2.搭建一头非常稳定,一头非常浪,中间全无的杠铃策略。

有人问40+,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我的建议就不是完成技能转型了,而是用杠铃策略搭建一个抗风险模型。

首先配置一个极其稳定的职业。比如在国企上班,可以用80%的时间完成80分。然后把其余的时间配置到杠铃的另外一头,在3-4个小领域中间各自的去投一个时间。

可以试试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师、培训师等,但不要投入太多,也不要在第一个机会就确定,先用一两个月时间尝试。

很少有人会第一次就遇到自己喜欢的事儿,至少需要两三次。稳固的部分要极度的稳定,尝试的那边要非常的浪,中间的部分,不要做任何对组织没价值,个人也不快乐的工作。放弃在老业务中卷,把精力投入到新业务。

比如,过去的IP是怎么做的?

卡夫卡,他的本职工作是个极其稳固的公务员,右边是写作,一个极高风险的工作。爱因斯坦,左边是极其稳固的专利局小职员,右边是非常激进的科学家。

刘慈欣,是一个上班摸鱼的国企员工,右边是非常冒险浪漫主义科幻作家。

当年明月,左边是极其无聊的海关职员,反而激发了他写出《明朝那些事》。

3.持续输出内容

我建议从今天就开始持续的思考和输出。

从今天开始做个人品牌、内容创作,你相信我两三年之后它会是你进入职业变化世界中的最大一笔启动资金。即使在三年以后你拿到了300万,你还是需要从头开始做内容。与其那时候亏钱做,还不如就在今天。反正也没什么收益,正好踏踏实实读一两本书,如果你真的遇到了机会,就没空好好读书了。

为什么要持续输出呢?

你想过没有,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如果你没有能够向外输出信息的能力,在一个信息社会你可能就没有存在过!

好多人为什么很痛苦,干了很久,不论好坏,你出来后,那个公司就跟你没关系了,这太可怕了。

人在信息社会要留下痕迹,必须得持续的输出。

四、写在最后

最后,分享一个最近很打动我的故事。

一个罗马尼亚的神学家,他当年读圣经时,看到里面有一段关于罗马经的表述,他深受感动,于是就写了一本《罗马经阅读手记》。

《罗马经》很短,只有三四千字,但他的这个手记却有十几万字,全是自己的个人体验。但是没有想到他这个笔记,慢慢比《罗马经》还要火,成为了神学必读的一本书。

当他去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举了一个奇妙的隐喻。

他说我就是一个在黑夜中间想爬到钟楼顶上看一看的那个人,因为路很黑,找不到楼梯和扶手,我就摸到了那个钟楼上面的钟绳。

然后我就沿着钟绳往上爬,摇了一下,结果钟声敲响了钟,而钟敲响了整个镇正在沉睡的人,于是所有的人都看向了钟楼。

我觉得这就是个体在知识时代,通过个人思想和个人体验放大自己的奇妙隐喻。其实所有的这个时代的人都是这样子的。

当你在茫茫的黑夜中间,大家都不理解你,但是你很想追寻一件事情,然后你就独自往上走。在走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因为你不断的学习,因为你的热爱,因为你的可能性,你去创造了一个声音出来。而这个声音,很可能就响彻了全世界,让很多人又回到你身边来,而这个过程也成就了你自己。

这就是在一个信息时代、服务时代中间,真正有可能产生的模式,也是超级个体产生的可能性。

所以,什么是超级个体?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每个人都应该重新基于内在的热情,拥抱全新的变化。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涯,不是以你父母的期待为核心,不完全是以组织的期待为核心,也不是以风口热门为核心。

而是以你的内在热情、全新变化和以自己的心为核心,去创造和定义自己的生涯,去创造选项,去成为一个发光体,让别人看见你。

我想这就是超级个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